蒲公英董事長專訪–談情緒教育重要性與人際溝通
蒲公英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李加寶女士口述
蒲公英說好話小組 整理
我是我的情緒負責人
人類的腦在擁有理智之前就先發展情緒的腦,情緒是一種直覺的,舒不舒服的自然反應,人類是複雜的動物,情緒的表達細膩豐富,接收連結著一個人內在感受、渴望、自我價值,同樣的一句話,每個人牽動的情緒反應不同,但都是人真實的反應,沒有好壞與道德對錯,任何情緒應該被接納和了解,尊重。
每個人的情緒都受「過去」的經驗與記憶所引發,這些過去和現在的表現就成為我們不同的人格,並養成既定的行為模式,但錯誤的溝通模式,在關係中會不斷造成更多的傷害。一個習慣用「指責」的方式溝通的人,總是怪罪「都是別人的錯」、「是別人不好」,情緒總是在沈溺負面之中,將人生的成敗交在他人手中。情緒是個人擁有,自己負責,不可能要別人對我的情緒負責任。
情緒不該被壓抑
當孩子感受不好有負面情緒時,這其實就是個機會,可以學習認識自己情緒後面的想法和需求,讓這個時刻成為自己生命有意義的、有利的經驗。情緒教育就是在自己的情緒中讓「理智」的能力加進來,增加不同的角度和觀點,學著去瞭解自己和「同理」他人情緒,幫助孩子更能理解人際與環境。
有個研究說,西方的小孩通常能說出自己的感受,而東方的小孩卻常常分不清楚他人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,原因在於西方教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,而東方教育不強調自我,在乎別人的感受,覺得謙虛是美德,太多「我」是一種誇大的表現,所以東方人常常壓抑自己情緒的表現,忽略自我感受,換句話說,我們不夠瞭解自己。
我們一定要認知,會有情緒是正常的,不要去評斷是非對錯,若我們壓抑孩子的感受,會造成心理上的距離,例如,小孩在感受到「害怕」時會哭泣,這時大人就說「勇敢一點!別哭了!」,長期的壓抑孩子的感受,當孩子在校受到欺負霸凌,回家就不敢跟父母親說,因為會被責備「不勇敢」「軟弱」,讓「害怕」情緒一直被壓抑,當一個人的情緒沒有得到疏解,累積下來會在意想不到時,以意想不到的強度爆炸,所以我們會看到不少社會案件的加害人,通常都曾經是受害者,因為過往的傷痛加上忿怒的情緒,以暴力的形式表現出來,毀了自己也傷及無辜,造成社會的問題。
情緒教育發展有利
情緒教育應從孩子年幼時就教起,孩子愈容易接納,表達會更正確。父母親從幼兒時,就適時地教導孩子學會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,例如:「你覺得很難過,因為跌倒受傷了,衣服也弄髒了對嗎?」循序漸進,當孩子大一點時,教孩子用言語表達出自己的情感,口說表達有助於孩子思考、釐清自己的感受及想法,也能讓父母即時的瞭解孩子的狀況,父母給予適當的回應,讓孩子感覺到情緒被同理,自然能感受到父母的愛。
有句話說「解決心情才能解決事情」,情緒掌握好的人自我覺察的能力好,在人際、溝通的表現上也較佳,對自我的滿意度高、成就也比較好。為人父母雖然不能事事都陪伴著孩子、替孩子承擔,但能幫助孩子覺知、接納自我感受,化解心中的情緒,表現出正向的行為。
愛的溝通從「我」開始
家是講「愛」的地方,不是說理的地方,但家庭中常常會用「不一致的溝通姿態」去表達關心與愛,明明是擔心,卻用「指責」的方式表達,最後是吵了起來。若用真誠的表達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覺,讓對方看到心裡的善意,對方就不會有錯誤的解讀,與負面的情緒產生。
家庭是形塑一個人的重要場所,愛的表達方式應從家庭做起,「我訊息」溝通法是從「我」開始,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希望,不帶指責、討好,是尊重他人與自己的溝通法,也是讓關係更加親密的方法。
因此,蒲公英「愛,要這樣說」活動,推動「我訊息」的溝通語法,幫助孩子檢視自己內在情緒感受,好好的說出口,幫助孩子更瞭解自己,同理別人,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,讓我們一起用「愛」來教養孩子,用正面的話語導正風氣,讓社會更祥和。